当前位置: 首页 > 正文

索赔1.5亿元,专利官司没完没了,储能行业如何平衡创新保护与竞争活力?

来源:碳索储能网 发布时间:2025-08-08 15:47:59
分享

近日,海辰储能就“商业秘密侵权”等事件做出回应。消息一出,便在业内迅速传播,全网转发近万次,单日阅读量突破十万。

这场风波之所以牵动人心,不仅因为涉事企业是储能领域鼎鼎有名的“后起之秀”,更因其结果可能成为折射行业生态的棱镜。有人说,“海辰”事件的结果,将直接影响行业格局。

从技术突破到生态升级

储能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,技术创新与迭代是“重复内卷式竞争”的关键突破口。创新不仅驱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增长,也引领行业向高效、经济、多元的生态方向进阶。

在“GWh”级储能电站数量快速增加背景下,大容量电芯成为突破关键。海辰首推的587Ah电芯,在系统总容量不变的情况下,更少的电芯数提升了BMS系统的采样精度,降低通信协同的复杂度,提升系统可用性与稳定性,同时压缩了柜体空间,推动系统集成模式升级,提升运行效益。

百花齐放态势下,企业“各专一面”,你追我赶的技术竞争,让储能生态越发多元化,2025年电芯成本降低直接推动了IRR突破6%大关。

固态电池方面,宁德时代研发出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技术,能量密度突破500Wh/kg,凝聚态电池技术成功将量产成本降低了30%,并计划2026年在重庆璧山基地首期投产20GWh,通过规模效应摊薄固定成本;

大连融科研发出的4小时钒液流电池系统,将成本降至1.8元/Wh,较2024年下降25%,凭借成本优势,在甘肃、青海等风光大基地配套项目中占比已超15%,为长时储能提供了更具竞争力的选择;

华为推出的“锂电+飞轮”组合方案,在广东电网调频项目中实现毫秒级响应,较单一锂电系统效率提升50%,释放混合储能项目落地的巨大潜力。

这些差异化创新共同构建起多元技术路径,既满足不同场景需求,更通过竞争倒逼全产业链降本增效。

高速增长中的暗礁?

在技术力量加持下,海辰储能迎来了全力开拓储能事业、冲击关键里程碑的时刻。去年,海辰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TOP3,今年上半年继续攀升至电力储能全球TOP2,3年复合增速达到167%。

与此同时,海辰、中创新航、瑞浦兰钧等企业先后陷入技术层面不同程度的纠纷。虽然还没有明确结果,但大量与海辰相关的媒体报道在社交网络上持续发酵,引发众说纷纭。一方面,海辰作为“后起之秀”的成绩得到业界关注,另一方面,储能行业的专利保护话题引发了广泛探讨。

在“技术为王”的领域,专利之争从未停止,20世纪90年代,美国以《半导体芯片保护法》筑起技术壁垒,制衡当时高速发展的日本半导体产业,导致日本半导体产业“失去了三十年”。而二十一世纪以来,芯片之战越演越烈,美国故技重施,希望通过技术卡住其他国家产业发展的脖子。技术封锁反而激发了中国等国家的自主创新斗志,从芯片设计到制造工艺,从设备研发到材料生产,各个环节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。

虽说“被卡脖子”可以激发创新的动力,但不代表这是产业发展的最优解,一旦“垄断技术”成了核心竞争力,行业将陷入“重复研发”的内陷泥潭,而手握专利壁垒的企业也可能陷入固守的僵局——比如曾经占据半导体领域霸权的企业,因固守垄断思维错失技术迭代窗口,最终被更开放创新的生态超越。


平衡:保护创新与协同发展

目前,全球储能市场处于黄金扩张期,我国储能企业包揽世界80%的产业链。在这一阶段,过度保护创新成果将使国内技术陷入“闭门造车”,不仅增加研发成本,还会延缓整体技术升级速度,尤其面对储能安全、长循环寿命等迫切的市场需求,产业上下游难以形成合力攻关。

碳索储能网认为,我国储能行业要实现快速健康发展、获得更大的国际影响力,需要更多企业尤其是“后起之秀”们的良性竞争,加速技术迭代、解决关键问题、降低产业成本。同时,行业应携手探索创新保护与协同发展的平衡点,构建“适度保护+开放共享”的专利制度,针对储能行业的基础技术(如接口标准、安全测试方法),形成“免费许可”或“低费许可”机制。

平衡保护与共享,既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,更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关键。储能行业的未来,属于那些既能持续突破技术边界,又能构建开放生态的企业。

碳索储能网 https://cn.solarbe.com/news/20250808/50005776.html

责任编辑:caoyang